邊緣側AI芯賽道:國產“近場算力”如何搶占用戶身邊的第一入口
當云端巨頭還在比拼晶體管數量時,另一條更貼近日常生活的賽道正悄然升溫——邊緣側AI芯片。它像隱形的“近場算力”,把人工智能直接塞進用戶的口袋、汽車、客廳乃至路燈里。業內普遍判斷,誰能在這一戰場率先卡位,誰就握住了下一輪AI落地的“咽喉要道”。
一、需求側:延遲、隱私、能耗三座大山
1. 毫秒級延遲:輔助駕駛、工業質檢等關鍵場景,往返云端的200 ms足以釀成事故。
2. 數據合規:人臉、語音、病歷等敏感信息如果全部上傳,隱私風險指數級放大。
3. 功耗天花板:可穿戴、家居傳感終端電池容量有限,無法承受高功耗芯片。
邊緣側芯片通過“本地預處理+云端協同”的折中方案,把AI推理壓縮到數十毫瓦至數瓦的功耗區間,同時只上傳脫敏后的特征向量,一舉掃清三大障礙。
二、供給側:本土玩家的三條突圍路線
路線A 存算一體:把存儲單元直接當計算單元用,數據搬運距離從毫米級縮到微米級,實測能效可提升5~10倍。雖然先進制程受限,但12 nm成熟節點已能跑通3 B參數以下的輕量模型。
路線B 大小模型蒸餾:先在云端訓練百億級大模型,再通過剪枝、量化、知識蒸餾壓縮至邊緣端可運行的“迷你版”。某初創團隊把70億參數的對話模型壓到2.2億,在車載NPU上仍保持90%以上意圖識別準確率。
路線C 場景級SoC:把CPU、NPU、DSP、ISP封裝成一顆單芯片,針對翻譯筆、智能攝像頭等垂直場景做深度裁剪,出貨即交鑰匙。2024年國內已有多家方案商實現百萬級量產。
三、市場側:2025年國內規模破百億美元
第三方機構預計,中國邊緣AI芯片市場將從2022年的49.9億美元躍升至2025年的110.3億美元,年復合增速高達33%。其中,消費級設備仍是最大蛋糕,而車載、工業、醫療三大場景增速最快,留給國產廠商的窗口期只有2~3年。
四、開發側:開發者如何抓住紅利?
? 選型:優先評估芯片的TOPS/W(每瓦算力)而非絕對TOPS,低功耗場景>15 TOPS/W才有競爭力。
? 工具鏈:確認是否支持ONNX、PyTorch直接量化,避免手寫匯編帶來額外人力成本。
? 生態:查看芯片原廠是否提供現成的模型動物園(Model Zoo),至少覆蓋圖像分類、語音降噪、多語言OCR三大通用任務。
? 安全:選擇內置TEE或國密加速單元的方案,可節省外掛安全芯片的BOM成本。
五、未來展望:端側大模型“平民化”
隨著3 nm以下先進工藝成本飆升,邊緣側反而成為大模型落地的“性價比洼地”。業內預測,2026年將有3 B~7 B參數級別的“小巨人”模型在端側跑通,結合LoRA微調,普通開發者也能在本地完成二次訓練,徹底告別“云端鎖喉”。
從“云端霸權”到“邊緣分權”,AI芯片的競賽邏輯正在重寫。國產廠商若能抓住功耗、成本、場景三大優勢,把“近場算力”做成水電一樣的數字基礎設施,就有機會把AI第一次真正送進每家每戶的抽屜里。